课程思政教案(部分)——《东北那嘎达》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昆山第一中专办学点
《东北那嘎达》教案
课题:《东北那嘎达》(音乐欣赏)
教材简解:人音版音乐欣赏《二人转》
因是在职校开设音乐欣赏,故本人在借助网络渠道中收集材料和准备的课题,同时,借助了人音版教材内容和指导目标。
目标预设:1、通过欣赏学习二人转,掌握其唱腔和曲调等特点.使学生对东北地方戏曲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2、学习二人转小帽《小拜年》,结合秧歌基本步伐,进行二人转小帽表演唱。
3、通过学习二人转,使学生正确看待二人转并发扬黑土地的艺术文化,并通过体验、探究与实践,感受东北民间艺术的魅力。
重点、难点:重点二人转历史介绍 难点-二人转地方特色的体会 掌握秧歌基本步伐及小帽的学唱
设计理念: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喜欢我国东北地区的民歌,民间音乐,并积极了解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
设计思路:通过欣赏二人转不同唱腔和曲调,切入到主题——二人转的演唱顺序中“唱小帽” 通过学习秧歌基本步伐配合屏幕歌词音乐等使学生学会演唱并表演秧歌舞《小拜年》,使之师生共同完成这样一堂丰富的音乐课
教学过程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学习二人转,掌握其唱腔和曲调等特点.使学生对东北地方戏曲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2、学习二人转小帽《小拜年》,结合秧歌基本步伐,进行二人转小帽表演唱。
3、通过学习二人转,使学生正确看待二人转并发扬黑土地的艺术文化,并通过体验、探究与实践,感受东北民间艺术的魅力。
教学内容:
1、初识东北地方戏曲二人转,掌握其演出形式及顺序,并了解二人转的表演分类。
2、欣赏二人转传统曲目,感受二人转的唱词,曲调等特点。
3、学唱二人转小帽《小拜年》,并初学秧歌基本步伐,亲身感受秧歌中手绢和扇子的使用。
教学工具:FLASH课件,手绢,扇子
一、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同学们好,在上课之前呢,老师有个问题要考考大家,你们知道老师是哪里人吗?好,听听老师介绍的我的家乡:“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那里有漫山遍野大豆高粱啊,在那清山绿水旁,门前两棵大白杨,能歌善舞东北人儿,那是俺老乡啊”,今天,我就带同学们去我的家乡,跟我一起去东北那嘎达溜达溜达!(课题出现,欣赏东北风景图片……)同学们对东北都有哪些了解呢?
东北由于地理原因,气候非常寒冷,零下二三十度是最正常不过的了,那是一个与我们南方城市完全不同的冰雪天地,所以东北人猫冬的时间就比较长,唠嗑的时间多了,唠得人们嘴皮子特别的溜,嗓门儿也特别的高,今天的东北民歌,东北小品这么火,不能不说与东北人的唠嗑有关,同样是因为时间多了,这一男一女,说说唱唱,转来转去,就转出了“二人转”。
二、二人转
1、啥是二人转呢?先听听这歌里是咋唱的?
二人转也叫“蹦蹦”,属走唱类曲艺,就象安徽黄梅戏,河南豫剧,江苏的昆曲一样,二人转就是东北的音乐文化符号,它从东北的农村,茶馆里走出来,是一种与东北生活紧密相连的曲艺形式,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在民间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还是很深的。
2、传统曲目:《胡知县断案》《小两口回门》《猪八戒拱地》等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段二人转的传统曲目《小两口回门》,同学们边听边看,然后告诉我这段视频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唱词有什么特点?
学生:……(声音,服装,秧歌)
教师:说的很好,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二人转就是在东北大秧歌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过去,大秧歌都是男的表演,他们两个人为一排,一个扮成男装,一个扮成女装。秧歌吸收了河北的莲花落,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形式演变而成。当然还有,耍龙灯,扑蝴蝶,踩高跷等形式,现在统称为“秧歌”。两个人的表演加上了唱词,就从大秧歌里分离了出来,形成了今天的二人转。我知道呢,我们班人才济济,那么下面有哪位同学愿意表演一段东北秧歌呢?
点评:……展现了东北人的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
3、演出形式——单,双,戏
二人转从开始到现在已经有300年的历史了,一个民间曲艺能流传这么长时间,一定是有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继续来发现……
下面请大家再来欣赏另一个选段,请大家仔细看一看里面的演员,分别在里面扮演了什么角色?(播放《胡知县断案》片段)
学生:(各棱子官胡知县,讨饭婆)
教师:这正是二人转与其他戏曲形式不同的地方,一个人可以扮演多个角色。你觉得这样表演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省事
教师:这样说也不是没有道理,二人转的表演是面向广大劳动人民的,一人扮演多个角色,既丰富了剧情,又方便走村串户,两个人就是一台戏。 二人转,二人转,它的表现形式仅仅是两个人的吗?你们知道它还有什么其它形式吗?
生:还有一个人表演的。
师:你们对二人转了解得真多,一个人表演就叫单出头,(课件出现二人转的演出形式)
“单”:指“单出头”,一个人一台戏,一人演多角。也有一戏一角一人演的,类似“独角戏”。
“双”:指“双玩艺”。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二人演多角,叙事兼代言,跳出跳入,载歌载舞。
“戏”:指“拉场戏”。这是以小旦和小丑为主的东北民间小戏。其中由两个人扮演角色的也叫“二人戏”。
4、表演分类:
接下来老师播放一段视频《猪八戒拱地》,在欣赏的同时,注意它的唱腔是怎样表现的?
教师:“得儿腊梅呦一呦,咦的得呀得吆”再次播放东北民歌《新货郎》,仔细聆听,有何相同之处?(都有哎 哎呀)二人转的唱腔就是源自于东北民歌和民间小调,通俗易懂,风趣幽默,所以才会这么好听,才会在民间广泛流传。这也是我们要说的二人转的唱腔,京剧讲究个唱念做打,二人转也讲究个四功一绝,哪四功?啥一绝呢?
唱,说,做,舞,特技
唱腔: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说,讲究个字儿,句儿,味儿,劲儿等,高亢火暴,亲切动听,伴奏有板胡,唢呐竹板
说:主要指说口,丑角逗,旦角捧,多用韵白,语言幽默风趣,滑稽可笑
做:指身段和动作,手,眼,身,法、步等
舞:以秧歌为主,也吸收其他民间舞蹈及武打成分,并有耍扇子,耍手绢,打大竹板等
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
刚才我们看到视频里的猪八戒真的是绝活不一般,小小的一块手绢被他这么一转,精彩不断,同学们想不想也转一转,试一试?(分发手绢及扇子)
5、演出顺序:打通—三场舞---喊诗头---说口---唱小帽---唱正文
教师:这里面有个词儿叫小帽儿,特别有意思,二人转唱正戏之前,经常演唱小帽,特点是边唱边舞,即使是名角,上台通常也不是马上演戏,而是先唱一段小帽,溜溜嗓子,热热身,也制造点气氛,小帽大都和过年有关,第一句台词都从“正月里来是新年儿啊,大年初一都一天儿啊……”要么就是“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逛花灯……”
3、欣赏,学习二人转小帽《小拜年》
欣赏:二人转小帽:《小拜年》(视频3分)
歌词:正月里来是新年呀,初一头一天呀,
家家那个团圆会呀,少的给老的拜年哪,
也不论那男和女呀,哎吆吆吆吆吆哎吆吆,都把那个新衣服穿哪,哎吆吆吆吆,都把那个新衣服穿哪。
4、学唱《小拜年》
教师示范秧歌基本步伐,同学全部起立,一起学习,感受二人转的热情,共同表演唱完成小拜年。
教师点评:同学们真是太有才了,二人转说的是家乡事,唠的是家乡嗑,哼的是家乡调,刚才还真唱出了东北味儿。
三、升华主题:东北二人转可以说是雅俗共赏,搭起舞台就能唱大戏,来自于民间,植跟于民间,但是任何艺术形式不一定会一直处于一帆风顺的状态,二人转亦是如此,少部分二人转演员为了顺应观众审美心理和趣味进行表演,这种现象还是存在的。那么,就这堂课你对二人转的了解,你是怎样看待二人转这种民间艺术的呢 ?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四、总结
任何一门艺术要保持旺盛的艺术力,必然要融入创新成分,不能丢失它的本色,二人转也是如此。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作为东北二人转艺术,我们希望它能够越转越好,也希望通过这节课更多的人喜欢二人转!
授课教师:关宇翔
教学反思:我通过使用多媒体并结合了舞蹈、演唱、观看视频片段等方式传授本课知识点,使我感觉到学生们对戏曲文化的懵懂和好奇,尤其在传授二人转与其他曲艺不同的地方时,同学们表现的极其积极好学。但是,从中我也看到了一些不足,比如,在课堂中,我利用秧歌步伐结合二人转小帽叫了2名学生在台前带领大家一起表演,但是由于课下的练习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学生节奏、步伐以及演唱都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在以后的课程中,我会积极改善授课方式,扎实自己基本功,深入学习理论,加强实践,并学会反思,在以后的音乐教育道路上取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