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摘 要:聚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势在必行。它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完善职业教育育人格局的内在需要和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之举。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职业教育“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在内容的选择上、育人理念上、学生的认知上和融入的效果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推动职业教育“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任重道远,应促进职业教育“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内容相契合,不断更新教师育人理念、提升教师思政素养,引导学生改变固有认知模式、形成“技能成就梦想”的观念,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有效评价机制。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亦需要大力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1.       推动职业教育“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势在必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提出要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论断。推动职业教育“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举措,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职业教育育人格局的内在需要,是适应职业教育特殊性、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即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的关键之举。

1.       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职业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22年版)强调在办学方向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育人模式上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单元,为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职业学校必须要在办学方向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其作为高质量办学的根本保障,必须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始终牢记职业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在育人模式上,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进思政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相结合

2.       完善职业教育育人格局的内在需要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事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事关亿万学生健康成长。“课程思政”是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切入点和抓手,是做好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之义,二者的共同目标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思政课”发挥引领作用、提供方向指引和内容服务,“课程思政”则提供支撑,具体表现为提供载体、情景和案例,发挥所有课程与教师的育人功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得立德树人实现于润物无声之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理应相互补充,共同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方能更好地推动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即全员、全程、全课程参与其中。

3.       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之举

与其它类型的教育不同,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教学方面和学生学情方面具有特殊性。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教学内容方面更倾向于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和追求德技兼具,在学情方面,学生总体上文化基础薄弱,学科知识略显欠缺。基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有效开展“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需要立足职校学生实际,遵循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规律,探索出适合职业教育“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路径,使学生思政教育与技术技能的培养相结合,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助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2.       职业教育“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大思政”育人成效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有助于推动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有效落实,但在实践的过程中,职业教育“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问题。

1.       在内容选择上,与职业教育特殊性契合度不足

在课程体系中,思想政治课属于显性课程,具有政治和价值引领作用,其它课程属于隐性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浸润和拓展作用。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课程思政”,亦或是“思政课程”,在内容选择上都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内容选择上的针对性、时代性和深入性不够,课程内容的设计未能更好地结合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进行处理。“课程思政”往往会变成专业课与思政课的简单叠加,与职业教育的联系较少。如:专业课老师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先进技术元素、职业岗位关键任务或典型要求上,从而忽视了将创业精神、知行合一、职业理念和职业素养的融入,对学生的安全意识、法规意识等教育引导偏少。“思政课程”因在教学内容、资源和时间等方面具有有限性,经常会出现理论抽象不具体、内容空洞无吸引力,脱离职业学校学生的具体实际,与职业教育的关联度低、与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就业无直接关系等现象。就“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结合而言,内容契合度不足,甚至毫无关联。

2.       在育人理念上,部分教师思政素养缺乏、思想观念落后

在部分职业院校中,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重视程度不足,思政课曾一度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处境,未开设或者少开设思政课,部分教师认为职业院校更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技术技能的锻炼中去,而疏于对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和引导;职业院校的部分理工科毕业的专业课教师自身思政素养不足,思政理论水平不高,缺乏思政教育意识和育人情怀,难以承担“课程思政”的重任,使得诸多隐性的思政教育资源因缺乏“课程思政”理念而未能得到充分挖掘,造成思政资源的浪费;思政课教师处于“孤立”的尴尬境地,少部分教师则狭隘的认为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与其无关;思政教师与其它课程的教师缺乏有效的沟通,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未能形成合力共同发力;思政课程的教学方式和课程思政的融入路径陈旧、单一,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在学生认知上,职业院校学生对思政课存在着偏差

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学习基础相对薄弱,习惯以是否有用作为学习选择原则和标准,在选择学习科目上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经历投放在专业课技术技能的学习上,而“思政课”是被排除在外的,“天然的”认为思政课是无关紧要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思政课”的育人功能。且经历过考试“失利”,自信心匮乏,对未来没有长远的规划,缺失理想信念和奋斗的动力,久而久之,如果专业课无法发挥“课程思政”的隐性功能,学生价值观将缺乏正确引导,加之“快餐文化”的影响,会使得大部分学生迷失人生方向,政治意识模糊,价值观出现偏差,造成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4.       在融入效果上,缺乏有效评价机制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效果不甚理想,其重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思政课和其它各科教师之间未能形成良好互动,不能很好的发挥二者相互协同、补充的作用;对专业课教学中“课程思政”的融入后的教学效果没有明确的考评机制,导之许多教师对“课程思政”学习、了解不足,且多停留于表面融入、强行融入;教学观摩中对教师育人元素挖掘和设计能力方面的重视度不够,对示范引领方面缺乏探索;忽视对学生课程思政效果的追踪了解,很难做到对学生课程思政效果的强化。缺乏有效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育人和课程思政育人方面内生动力的提升和激发。

3.       推动职业教育“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有效对策

推动职业教育“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任重道远,亟需加大改革力度,可以从教学内容契合度、育人理念、转换学生观念、育人评价机制着手发力。

(一)促进职业教育“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内容相契合

在专业课程中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融入思政内容,以专业课程为依托,让思政概念与专业内容相结合,如重点从大国工匠精神、企业精神、职业精神、德技并修、理想信念教育、励志成才等方面融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提升于无形中。在思政课程中,选择恰当的时机、环节和方式,融入与学生专业和未来职业相关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实践创新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自觉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素养。注重思政课和专业课教育教学方式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再开发,使其与学生成长紧密结合,与国家政策同向同行,努力做到传授知识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促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高度契合,推动实现全方位育人成效。

(二)更新教师育人理念、提升教师思政素养

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和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职业院校应注重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育人理念,注重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相互配合,充分发挥思政课和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形成育人合力,避免出现思政课教师单方面发力的局面;面对思政课被边缘化和不被重视的现象,职业院校应该把思政课建设作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开齐、开足课时,并把其作为严肃的政治纪律、教学纪律,着力提高思政课教师专职化专业化水平;思政课教师应切实落实课程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强化实践育人,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打动心灵、感动学生、入脑入心,激发学生以更高的热情学习思政课。

(三)引导学生改变固有认知,形成“技能成就梦想”的观念

将思政课学习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基于职业院校学生的自身特点,在职业教育中“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都应把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励志成才教育作为重点内容。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优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发扬奋斗精神,成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改变固有的认知,形成“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鼓励学生通过专业课和思政课的学习,有信心和能力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成就一番事业,使学生明白技能成就梦想,从而对未来充满期待,激发奋进动力。

(四)完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育人有效评价机制

重视教学过程评价,把教学效果作为重要标准。重视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间的交流互动,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思政课教师应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好示范和引领作用,定期组织教师间的交流,围绕育人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进行分享。在教学成果展示中,注重思政教育内涵。检查教师教学资料时,分析专业课教师能否在“课程思政”中较好地融入思政元素,以确保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发挥学生对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授课进行打分,了解学生对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的认可度,根据学生反馈,改进和完善课程思政的授课方式和内容,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2022.

[2]       关世春.职业教育课程思政融入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5:44-50.

[3]       王丹丹.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5:46-52.

[4]       陈子季.深入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依法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6:5-13.

[5]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6]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7]       张正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逻辑理路[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4):16-19+5.

[8]       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9-113.





首页标题    行政机构    教师发展处    教科研    30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浏览量:0
收藏本文